2025年9月30日,湖北日报深度报道大型商业综合体接连在武汉开业。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李源 汪洋
这个国庆、中秋佳节,武汉人逛街有福了。连日来,大型商业综合体接连开业。
9月25日,武汉杉杉奥特莱斯广场(简称“杉杉奥莱”),在武汉经开区开业,建设规模约13万平方米。
9月26日,华中最大规模天街——武汉滨江天街,在武昌滨江开门纳客,打造28.7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
9月30日,光谷创新天地商业公园(简称“光谷创新天地”)13.4万平方米商业综合体,开业迎宾。
光谷创新天地。
再细看,这些商业体不仅体量大,背后的来头也都不小。
杉杉奥莱由在全国布局了20座大型奥特莱斯(Outlets,名品折扣店,简称“奥莱”)综合体的杉杉商业集团打造,滨江天街由联投清能集团与龙湖商业联手操盘,光谷创新天地则由打造“武汉天地”的瑞安房地产携手中信泰富地产运营。
如果算上去年7月在武昌开业的SKP,接连开出4家的山姆会员店,全球商业巨头布局武汉的步伐,正在加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提问DeepSeek:今年以来,全国开业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哪几座城市比较多?它回答:综合来看,上海、成都、武汉是今年以来新开业大型商业综合体数量最多、最受瞩目的几座城市。
武汉需要这么多商业体吗?
开到新消费群体身边去
听闻一个个商业体开业的消息,不少网友直呼“简直逛不过来”。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在提振消费的当下,武汉需要这么多大型商业综合体吗?
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抛给了杉杉奥莱的相关负责人。他们的答复是:武汉GDP突破2万亿元,长期稳居全国前列,拥有约1370万常住人口,高校数量居全国之首,加之高铁网络在中部地区的广泛辐射,都彰显了这座超大城市庞大的消费容量和辐射力。
其他几位新进商业代表的答复,也都如出一辙。
杉杉奥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通讯员 邓婷婷 摄)
那么,来武汉如何布点,是扎堆传统商业区实现规模效应还是填补空白实现差异化均衡发展呢?
无一例外,新进商业综合体都选择了填补空白。
杉杉奥莱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武汉的商业体量已突破1450万平方米,但优质的差异化商业项目仍属稀缺,尤其是近郊型奥莱业态仍有较大市场潜力。
自2011年底百联奥莱在黄陂开业以来,武汉近郊有影响力的奥莱不多。此次杉杉在经开区布局,与百联在武汉形成“南北对峙”。“经开区是武汉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多家知名车企、制造业、医药、快消品等行业集聚,新兴高收入群体集中,消费需求旺盛。”杉杉奥莱相关负责人说。
光谷创新天地项目负责人时晓峰则判断:武汉的商业格局正从“单中心”向“多中心”演变。
在商业理论上,施坚雅市场理论提出:一个集市辐射周边6个村庄,这样形成的市场区域是一个六边形,一个个六边形就形成了蜂窝状的商业构架。
尽管这一理论尚有争议,但一个商业中心覆盖周边人口的商业逻辑,已成事实。“现在生活节奏快,周边能满足我的商业需求,肯定不会舍近求远。”家住光谷步行街附近的市民彭女士说。
时晓峰表示,布局光谷,是因为光谷是武汉经济最具活力、人口增长最快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一个极具潜力的独立城市副中心。这里聚集了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平均年龄仅32岁,客群以高学历的年轻精英、工程师、创业者为主,对生活品质有更高要求,消费理念前卫且理性。“目前,光谷缺乏一个提供完整生活方式的、高品质的开放式商业街区,我们想填补这一空白。”
光谷创新天地。
同样,SKP布局武昌,填补了武汉江南片区没有奢侈品综合体的空白。山姆会员店继在硚口区布点后,又陆续布子光谷、江岸、汉阳,也是在各区域填补会员制商业体的空白。
新商业体如何博出圈?
“商业公园”微度假模式浮出水面
新商业体“会战”江城,靠什么打法与存量商业PK?
巧合的是,这几家新开业的商业综合体,都打出了“商业+公园”这张牌。
坐落在南太子湖畔的杉杉奥莱,主打“滨湖度假”与“大牌小价”完美融合。滨江天街则打造1.3万平方米旷野公园,并与不远处的武昌江滩、月亮湾公园以及武昌生态文化长廊融合在一起。
光谷创新天地。
同样打造1.3万平方米公园的,还有光谷创新天地。公园内建设约1000平方米开阔草坪,搭配开放式步道、屋顶花园等立体空间,市民逛商业的同时随时亲近自然。针对家庭客群,绿地内的儿童乐园设置9大功能游戏区,铺设500平方米防护软垫,让家长轻松“遛娃”。
“公园的入口,生活的出口”,这样的标牌在光谷创新天地随处可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营销管理系主任杜鹏表示,现在人们生活节奏加快,逛街不再仅仅是购物,而是纾解和释放情绪。“商业+公园”的微度假模式,很好地契合了现代消费群体的心理。
业态布局上,光谷创新天地的零售门店和餐饮门店的比例为3:5,而非传统商业综合体的5:3。“相比挑选一双鞋、一套服装,一顿精致的晚餐和一杯香甜的奶茶或许更能抚慰身心。”时晓峰说。
存量商业体如何“应战”
以变应变“寸土必争”做强特色
9月25日杉杉奥莱开业首日,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销售额突破1000万元。
5月28日山姆江岸店开业,现场人流挤爆,排队进场需要3小时。
5月28日,山姆会员店江岸店开业,前来光顾的市民排成长队。(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任勇 摄)
去年7月26日开业的武汉SKP,至今接待消费者超过2000万人次,多次实现单日销售额破亿元,最高达到1.9亿元。
一个个亮丽的数据,显示出武汉商业的新入局者“抢”到了一杯羹,也一起做大了武汉商业的蛋糕。
今年前8个月,武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44.9亿元,同比增长6.1%,高于全国水平,稳居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前列。
对于见惯了人来人往的武汉本土商业来说,又该如何“应战”呢?
借鉴山姆会员店模式,7月29日,武商集团旗下WS江豚会员店首店在东西湖区开业。5月30日,武商集团与北京王府井合资运营的武汉市内免税店开业,与全球知名品牌达成直采合作,引发一波消费热潮。如今,武商集团稳居中国连锁百强、零售百强第17位。
武汉中百集团旗下中百仓储则学习胖东来“爆改”,减少同质、无效商品数量,精选动销率高的一、二线品牌和特色化商品,引来众多客流。
在商业界有一句老话,永恒不变的是变化。武汉多位商业人士表示,武汉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新商业体的入局,必将带来新模式、新业态,倒逼存量商业创新求变。如此,武汉这一商业重镇才能新陈代谢、保持活力,为消费者不断带来更多样、更新奇的消费体验。
新宝优配-股市杠杆网站-免费配资开户-专业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