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制作中的印度电影《加勒万战役》(Battle of Galwan),由印度知名男星萨尔曼·汗(Salman Khan)主演,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上映。这部电影以加勒万河谷为背景,讲述了印度士兵与中国军队的激烈冲突,虽然没有交火,却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毅力。电影从印度的视角出发,突出表现了与中国军队的肉搏战,并将成为萨尔曼·汗迄今为止最为雄心勃勃的作品之一。无论如何,这部电影的主题已显露无遗:它不仅是另一部宣扬印度民族主义情绪的战争片,更是抗中神剧的延续。
事实上,印度电影长期以来都在通过战争题材、历史叙事和民族主义情感来呈现与中国的对立。从1962年的《祖国的土地》到如今即将上映的《加勒万战役》,无一不借助战争和历史的故事情节,强化反映与中国的紧张关系和敌对情绪。而这些作品中往往充斥着夸张的情节设定,脱离现实的叙事逻辑,以及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例如1964年的电影《真相》,虽然讲述的是印军在中印战争中的失败,但却将战死的印军士兵塑造成神圣的烈士,把失败转化为精神上的胜利,这种扭曲的历史呈现令人咋舌,明明是一场战争的失败,却拍出了近乎神话的效果。
展开剩余76%类似的情节还包括2018年上映的《Paltan》,影片中数十名印度士兵凭一己之力击退成建制的中国解放军,展现了一种几近“美国队长”般的战斗力。而印军的智勇双全与解放军的“人海战术”无一不被描绘得几乎不堪一击。这种脱离现实的设定,固然可以满足民族主义的情感需求,但却没有任何真实的战场还原意义。
预计将上映的《加勒万战役》也难逃这一套路。它将继续神化印度军队,妖魔化解放军,通过夸张的战术描绘和英雄化的士兵形象,取悦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它的本质与其他类似影片并无二致,依旧不是为呈现真实战场,而是为了制造一种充满幻想和情感宣泄的民族主义故事。
对此,《环球时报》曾明确指出,所谓的“抗中神剧”充其量不过是对印度民众心态的有毒调剂,是一种充斥仇恨和狭隘民族主义的宣传工具。正如该报所言,这种类型的电影并不具备任何爱国主义的价值,反而是在煽动仇恨,撕裂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电影不仅失去了真实的历史意义,更会在社会中传播有毒思想,导致观看者的认知发生扭曲,甚至形成对中国的敌视情绪。
然而,这种类型的电影并非印度独有。类似的情节也在国内的“抗日神剧”中频繁上演。我们熟知的“裤裆藏雷”“手撕鬼子”“发蜡住别墅喝着红酒打鬼子”之类的桥段,已成了这一类型电影的典型符号。与印度的抗中神剧相似,抗日神剧的情节同样是夸张离谱、充满荒诞色彩。这些剧情不仅极大地削弱了历史的严肃性,还将复杂的历史和战争简单化为一个个英雄的个人秀,似乎战争只需依靠主角的单打独斗就能解决问题。
事实上,抗战中的日本军队,尤其是在战争初期的日军,确实是一支非常强大的力量。我们不应忽视这一点,反而应更加认识到抗战胜利的艰难与不易。然而,抗日神剧却往往忽略了战争的残酷性,以荒诞的情节掩盖了战争的真实面貌。这种无逻辑的胜利叙事不仅误导了观众对军事和现实的认知,还极大地浪费了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工具的潜力。
更为严重的是,这类电影往往加深了对民族的刻板印象,导致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所有日本人都是坏人”的印象。如今,在中日友好合作的背景下,这种情绪的煽动无疑是有害的,它不仅影响着观众的情感态度,更是对现代国际关系的一种破坏。
因此,我认为,抗日神剧与抗中神剧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属于同一种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有毒的电影类型。它们通过扭曲历史、夸张情节、煽动仇恨的方式,影响了观众的认知和情感。既然我们已经对印度的抗中神剧提出批评,那同样也应当批评那些充斥着抗日情绪的神剧。我们不能在批评他国影视作品时忽视自己文化中存在的类似问题,否则无异于双重标准的体现。
有些反对者可能会提出,既然我们批评了印度的抗中神剧,那为何不对美国等国家的抗德神剧做出同样的批判?这种辩论其实没有意义。抗中神剧和抗日神剧在本质上是相似的,它们都通过虚构的情节和夸张的叙事来推销民族主义情绪。如果我们认为这种类型的影视作品有害,那么它应当被一致地批评,而不应因国家不同而产生双重标准。唯有如此,影视作品才能真正回归其文化传播的责任,避免成为民族主义情绪的工具。
总之,无论是印度的抗中神剧,还是国内的抗日神剧,都应受到平等的批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者,理应做到客观公正。如果我们只批评印度的影视作品,却忽视了国内类似作品的存在,这种行为显然缺乏公正性和一致性。因此,对于所有类似的影片,无论国别,都应保持警惕,避免让历史的真实被扭曲,避免让情绪化的民族主义影响我们的认知。
发布于:福建省新宝优配-股市杠杆网站-免费配资开户-专业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